OK镜在眼科中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,甚至许多所谓的科普文都声称OK镜对眼睛有害,导致大众对OK镜这个身份一直持有怀疑态度。包括在就诊咨询时,医生听到最多的问题也是:OK镜没用吧!或是戴了一段时间复查之后觉得,视力为什么没有改变?针对这类问题,我们就聊一下OK镜的前世今生,深入了解它到底是不是智商税。

出现近视这一问题,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。导致近视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这直接联系,内因多是遗传,外因则是长时间近距离看事物,使眼球中睫状肌长时间压迫晶状体而导致晶状体不能复原(比天生厚了)。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,调节能力很强,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,阅读、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,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,双眼球还要内聚。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,久而久之,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,导致近视。为控制这一问题继续恶化,就需要施行近视干预,所以有了OK镜的诞生。

OK镜的是怎样“诞生”的?

说到OK镜,就要先聊一下RGP,人角膜的氧气来源主要是眼前的空气,眼球上隔一个软片,氧气就过不来,时间长了很容易出问题。最早的视光医师使用硬性角膜接触镜来塑形,患者配戴比角膜平坦的硬性隐性眼镜,配戴一定时间后,与之接触的角膜也逐渐被硬质的镜片“压”得平坦化,角膜曲率改变,度数得以控制,这就产生了塑形作用。它有两个特点,第一透气性比较好,第二就是特别硬!这也带来了一个优点,他很难和眼睛形成紧密固定的接触,镜片会在眼睛里滑动,这样就保证了眼泪不断冲刷,细菌不宜随意滋生的好处。

OK镜的起源就和RGP有关,主角是个糊里糊涂的视光医生,一次配镜中,把病人的RGP弧度搞错了,定制了一个特别平的RGP,按理这个片子是不适合戴的,因为动的特别厉害,很可能戴几天就丢了。

然而,这位患者也是心大之人,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才发现忘记摘了。但更有意思的是他摘掉这片定错的RGP后,发现不戴眼镜也能看清了,于是赶紧去找那位视光医生。那视光医生仔细一想:原来因为RGP太硬,又正巧做的比较平,这人把他放到眼睛里压了一整夜,正好把角膜压平了,使得佩戴期间,白天不戴眼镜也能看清了。

所以,OK镜的前生是RGP演变出来的,所以本在健康正规的治疗材料上衍生出来的,到了中国之后,像“不开刀、彻底治愈近视”这样的虚假夸大效果的宣传让OK镜彻底变味。更倒霉的是,山寨、伪劣产品的出现,导致本对OK镜就不太了解的患者对它的质量产生更大的质疑,很快,它在中国的名声就一落千丈了。

OK镜能否逆风翻盘?到底是智商税吗?

OK镜在我们国家的出场形象虽然不是很好,但在这二十多年磕磕绊绊发展过程中,在眼科医生的临床证实后,数据统计显示,我国角膜塑形镜的配戴者每年平均增加10万~30万,增长约30%~40%,家长对角膜塑形技术的接受度在快速增加。特别是在2010年前后,关于OK镜的文献越来越多,针对延缓近视加深的证据也越来越充足。医生并不是仅仅从OK镜对近视的控制数据就接受了它,而是更进一步研究。配合眼皮的眨眼动作而慢慢地改变角膜形狀,使角膜中央部份受压而变得平坦,而令外界进入眼睛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,从而达到控制近视度數或散光的效果。

说到这里,OK镜不是智商税,而是科学、医学在各种巧合、和精心设计的研究中不断进步的结果。如今的OK镜在物料、验配、设计及护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,佩戴OK镜之前也需要接受眼科医生或视光师对其眼睛进行详细的检查,包括视力、近视及散光度数、角膜弧度等指标,另外还需要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眼睛病变(例如角膜发炎、破损等)不适合进行治疗。完成检查后,视光师会依据个人眼球屈光度、角膜曲率和角膜特性而特殊订制专门的OK镜片,患者需遵医嘱于睡眠前佩戴镜片,随着佩戴时间的累积可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大幅度增长。达到控制近视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。